明天我们将迎来秋天的第一个节气——立秋。
立秋后,部分地区开始刮偏北风,会让人们觉得有稍许凉意。但是我国地域辽阔,尤其是广东地区,此时盛夏余热未除,天气还比较炎热,容易出现“秋老虎”的天气特征——早晚清凉、午后高温暴晒。
从立秋到立冬前,人体的阴阳代谢开始阳消阴长,故养生应以养收为主。
下面让慕慕为大家介绍关于立秋的习俗和养生的小tips吧!
立秋节气习俗
贴秋膘
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,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。因为人到夏天,本就没有什么胃口,饭食清淡简单,两三个月下来,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。
秋风一起,胃口大开,想吃点好的,增加一点营养,补偿夏天的损失。
补的办法就是“贴秋膘”,如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,炖肉、烤肉、红烧肉、海鲜等,“以肉贴膘”。
啃 秋
“啃秋”在有些地方也称为“咬秋”。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,全家围着啃,就是啃秋了。
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。他们在瓜棚里,在树荫下,三五成群,席地而坐,抱着红瓤西瓜啃,抱着绿瓤香瓜啃,啃秋抒发的,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。
晒 秋
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,在湖南、江西、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,由于地势复杂,村庄平地极少,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、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,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。
立秋节气养生
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,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,食欲开始增加。
因此,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,并注意科学养生,以补充夏季的消耗,为越冬做基础准备。
多吃清热食物
如冬瓜、藕、扁豆、红小豆、薏苡仁、山药等,也可吃西瓜、梨。
此外,古人特别推崇此时要多喝粥,如金元时期的大医学家李东垣认为:“益晨起食粥,推陈致新,利脾养胃,生津液,令人一日清爽,所补不小”,这是很有道理的。
因为湿热交蒸,致脾胃内虚,抵抗力下降,这时若能吃些温食,喝些粥对身体很有好处。
防暑、放燥
立秋时节,暑热未尽,气温不会很快下降,虽有凉风时至,但天气变化无常,早晚温差大,白天仍然炎热。
因此,立秋后防暑降温要继续,不能有丝毫懈怠。
为预防中暑,最好要保证充足睡眠,注意补充水分,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。
另外,秋天容易上火,建议容易上火的人少吃辛辣食物,老年人对秋天气候的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,更应重视预防。
预防感冒
立秋后,白天炙热的气温到了晚上,就开始变得清凉,早晚温差变大,容易引起频繁感冒。
因此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,应更注意防止夜间着凉,尽量少用空调。可趁早晚清凉时,勤开窗户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。
调整起居、适量运动
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,应开始“早卧早起,与鸡具兴”。
立秋后,可适量进行运动,最好选择一早、一晚进行锻炼,不宜运动过于剧烈。
遵循自然,养成健康生活习惯,身体好了头发也能长得更好哦!